湖南大学论坛|先为求是

 找回密码
 注册(开放注册)
搜索
查看: 22222|回复: 1

[求片] 《艺术家》:顺应时代前行,不忘身后珍宝

[复制链接]
发表于 2013-1-29 04:08:57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好莱坞在1952年用当时最好的影音技术,拍出一部《雨中曲》,来反映默片向有声电影转折的年代,但电影更多向爱情靠拢,电影艺术的重要变革只是情节推动的背景,观众也更加津津乐道于其中的精彩歌舞。2011年,一部同样反映那个时代的电影《艺术家》反其道行之,采用默片艺术风格,影片爱情虽然贯穿始终,但更多成为时代变换、物是人非的体现,显得更加厚重。
一部电影的好坏并非单纯从技术上进行评判,经典不会因时代进步而褪色,但技术的发展能让许多影片褪掉经典的光环,埋没于历史中,唯有艺术性才是永恒的光芒。就好像我对默片的认识,大都来源于卓别林笑中带泪的表演,偶尔会好奇寻找一些古老默片影像观看,但没有对白,很难投入其中。也许很多默片都有影像存留,可大都存放在博物馆中,就像遗体供人瞻仰,或者成为标本供学者解剖研究。
当然,默片时代过去,不代表默片已死,《艺术家》斩获多项奥斯卡奖项就说明,艺术形式和故事情节的完美搭配才是电影成功的关键,当今观众对这默片的陌生和好奇,也是它“不走寻常路”成功逆袭的原因。从电影中我们知道,默片向有声电影转换是上世界20年代末30年代初。卓别林在1931年不惜倾家荡产拍摄完成《城市之光》,当时有声电影已逐渐风靡,可仍旧取得巨大成功,和这部影片主人公耗尽家财拍摄《爱的眼泪》遭遇失败的悲惨命运截然相反。但默片发展的空间早已挤压殆尽,《城市之光》成为卓别林最后一部无声电影,在过去数十年间,我们很难在荧幕上寻踪到默片身影,就连这部《艺术家》,也可预料只是惊艳一笔,绝无可能影响默片的复兴,而且也全无必要。
时代的变换虽然会有预兆,但倘若没有抓住,则会如暴风雨突袭而至,毫无还手之力。《雨中曲》中一群人观看有声电影样片,皆发出嘲讽之声,《艺术家》中的默片明星,同样嗤之以鼻,然而时代的更迭几乎是一眨眼的事情,不接受时代进步就会被时代抛弃。默片向有声电影转换不仅仅是让演员开口说话那样简单,默片中大量运用肢体语言,更加注重演员形体,有声电影不仅对声音提出要求,更是要大幅去除过度的表演痕迹,着力展现真实性。很多人不愿接受这样的变换,也有更多人无法适应这样的变换,最终就成为影片中所言:为新生力量让路。
对《艺术家》这部电影本身,剧情方面则是中规中矩,人物刻画也无特色,但演技展现令人惊叹,特别是主人公乔治用迷人微笑展示他高傲的自尊心,远比语言更有魅力。可惜结尾草草,人物态度的转折仍显突兀,也许这也正是默片表现局限性所造成的吧!
电影艺术的时代仍旧不断发展,自从卢卡斯在《星球大战》展现出电脑特效的优势、卡梅隆用《阿凡达》推动3D电影的发展,技术在其中扮演越来越重要角色。与此同时,默片成为盛宴中的一碟小咸菜,愈发被人忽略,但偶尔一尝,似乎还别有味道。2012年,《消失的子弹》和《太极1》两部国产电影都出现了默片场景,意境趣味十足,可见默片这种艺术形式不会消亡,关键在于如何运用。我们在接受新事物不断前进时,还要回头看看是否有宝藏遗漏。
发表于 2013-1-29 11:14:44 | 显示全部楼层
楼主说的我吸收了,去看看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注册(开放注册)

本版积分规则

手机访问本页请
扫描左边二维码
         本网站声明
本网站所有内容为网友上传,若存在版权问题或是相关责任请联系站长!
站长电话:0898-66661599    站长联系QQ:7123767   
         站长微信:7123767
请扫描右边二维码
www.jtche.com

小黑屋|手机版|Archiver|湖南大学先为求是 ( 琼ICP备10001123号 )

GMT+8, 2024-3-29 01:20 , Processed in 0.059861 second(s), 14 queries .

Powered by 校园招聘信息

© 2001-2020 湖南大学先为求是校园招聘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